“如果在金融行业待得久了,经历过几个市场周期,就会知道,金融危机其实无非就是一个市场周期的一部分。市场永远在好的时期和艰难时期之间循环。”身处华尔街的奥本海默基金公司副总裁、基金经理李山泉在回忆起2008年那场次贷危机时,曾对第一财经无限感慨。

  2007年7月末,华尔街顶级投行之一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旗下的信用担保债务凭证(CDO)对冲基金轰然倒塌,那场此后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次贷危机从此揭开序幕。

  当时,贝尔斯登首席财务官莫里纳罗(Sam Molinaro)说:“这是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悲惨的信用市场环境。”

  这场源于货币宽松、住房刺激政策和金融创新孕育的房地产泡沫,通过次贷进入金融系统,再通过包装绚烂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让更多人卷入进来,直至泡沫破裂。

  最终,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贝尔斯登和美林相继被收购,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五大投行,仅剩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黯然神伤。

  华尔街重新洗牌。

  十多年后,再来回顾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或许有不一样的感悟。

  2007年8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开始动荡,多种迹象显示着风险暗潮涌动。随后,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并最终在2008年9月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此后,为了应对危机不断蔓延,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扩张政策。

  2009年12月,当人们认为危机逐渐远去,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就在此时,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为源头的欧债危机隐现,随后愈演愈烈,不断升级,最终演变为一场欧债危机。

  当市场还在消化欧债危机卷土重来时,2011年8月,标普下调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引发美债危机,震惊世界。

  当心态变得进取,资产估值便被推高。在追逐风险的时候,市场更少去关注风险管理,问题便逐渐累积。

次贷危机启示录:寻找全球金融治理的解决之道  第1张

  为了应对重重危机,发达经济体一再使用货币宽松的工具: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共出台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总共购买资产约3.9万亿美元;欧洲央行先后开展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并于2015年3月全面启动量化宽松政策;英国和日本央行多次扩大资产购买计划。

  中国也在2008年11月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危局。

  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也开始了艰难的复苏进程。伴随着各国经济复苏进程的不平衡,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取向开始分化。2014年1月,美联储正式实施“削减数量宽松规模”(Taper)计划,并于10月底结束资产购买计划,宣告始于2008年的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正式退出;与美国相反,日本实施了力度空前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也积极筹备和实施量化宽松;发展中国家则纷纷提高基准利率。

  2015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3月,欧洲央行全面开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持续量化宽松,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开始步入降息通道。美国则于2015年12月16日实施了自2006年以来的首次加息。

  危机逐渐过去,全球开启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各国在金融监管领域推进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

次贷危机启示录:寻找全球金融治理的解决之道  第2张

  十多年后再来回顾这场危机,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我们也不禁思考,是市场太贪婪,还是金融监管太放纵?或许在自由市场和金融监管之间,还需要寻找金融治理的平衡之道。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