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亓宁
随着越来越多银行加入中期分红的队伍,银行股的关注度又有所提升。恰逢存款利率下行周期,正当大家热议“买储蓄不如买银行股”的时候,银行股又上演一场回调戏码。
周一,A股市场早盘冲高回落,银行股成杀跌主要贡献板块,其中沪农商行突发跳水跌超9%引起关注,江苏银行也一度跌超4%。截至收盘,中证银行指数收跌0.99%,沪农商行领跌,跌幅7.34%,江苏银行、江阴银行均跌超3%。
去年12月以来,银行股逆势走出一波新行情,中证银行指数涨幅至今已超过20%,直至5月下旬陷入回调。虽然银行股全面破净局面仍未打破,但市场对持续上涨后的未来走势分歧加剧。回顾来看,今年以来中央汇金、券商资管、险资、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等机构不断加仓,合计耗资已有数十亿元。
银行股缘何突然大跌
整体来看,周一银行板块跌幅靠前的25只个股中,除前期涨幅较大的股份行中信银行也跌2.77%外,其余均为城、农商行。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当天仅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飘红。
从消息面来看,不少市场分析指出,当前银行股受到多重利空因素干扰,带崩中小银行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指数调整低于预期。其中,沪农商行本月纳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预期落空,此前也有量化测算江苏银行纳入上证50指数的可能。
对于早间股价大跌,沪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没有应披未披事项”。回顾来看,沪农商行3月中旬以来涨幅一度超过30%,在上市银行中领涨,直至5月28日进入回调。
另有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长债利率走势的预期、最新披露的息差数据等都是当下市场担忧因素。
一方面,面对不断走低的中长期国债利率,央行多次公开表态,指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无风险资产相对缺乏等因素的扰动”。而最近一个月内,央行两次针对国债购买发声,传递出长债收益率持续下行不仅不是“买国债”的好时机,还有可能在必要时“卖国债”的信息。
从债市走势来看,5月以来,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整体呈回升态势。此前有权威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从近年市场正常运行情况看,2.5%~3%可能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上述机构人士表示,若长债收益率回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银行股的高股息吸引力。
另一方面,上周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较2023年四季度的1.69%下滑15个基点,再次创下历史新低。净利润同比增速也从2023年的3.2%降至0.7%,下降2.5个百分点。
其中,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外资行一季度净息差分别为1.47%、1.62%、1.45%、4.32%、1.72%、1.47%,环比分别下降0.15、0.14、0.12、0.07、0.18、0.1个百分点。
对于息差跌势不止,不少分析认为,一季度贷款重定价较为集中,加上“手工补息”叫停等举措效果显现需要一定时间,预计二季度银行息差压力会有所缓解。“进入二季度,伴随着年初重定价、存量按揭利率下调等因素得以消化、存款‘降息’红利进一步释放,息差收窄压力有望显著缓释,后续银行体系净息差或迎来拐点。”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报告中指出。
不过,对于“5·17”房地产新政对银行的影响,市场观点不一。从主流券商观点来看,包括取消全国层面的房贷利率下限等举措,对银行业务“量”和“质”的利好明显大于“价”上的利空,后者影响幅度或在1BP以内。但也有市场人士担忧,存量与增量房贷利率悬殊,或在短期内加剧部分购房者提前还贷的冲动。
从股价表现来看,银行板块自5月下旬陷入回调,但在申万一级行业中,银行板块年初至今表现仍靠前,涨幅接近18%,最近5个交易日则跌超3%。
机构资金加仓动作不断
短期回调或与银行股股价核心驱动因素变化有关,但在不少机构人士看来,市场利率低位运行、资产荒短期难破局,银行高股息优势与稳健属性依然是各类资金优选。
尤其为响应“国九条”,正有越来越多银行加入中期分红的队伍。目前,除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邮储六大行宣布实施中期分红派息的计划外,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沪农商行、紫金银行、上海银行、苏州银行、兰州银行、齐鲁银行等城农商行也将中期分红提上日程。
股份行中,民生银行在6月1日率先宣布,董事会已审议通过了2024年度中期利润分配相关安排的决议,该行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具有可供分配利润的条件下,实施2024年度中期分红派息,分红比例不高于30%。
加上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买储蓄不如买银行股”的讨论再次升温。从目前股息率来看,虽然避险情绪、股市资产荒助推银行股持续上行,但股息率仍处较优水平。按照最新收盘价计算,42家上市银行中,仍有25家股息率在5%以上,多数在3%以上。同期,国有大行、股份行主流定存年化利率已降至2.6%以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新收于2.31%。
另从估值来看,银行板块整体估值仍处历史低位,全面破净局面尚未打破。截至周一收盘,42家A股上市银行市净率(PB)均在0.9倍以下,其中有13家PB不足0.5。不过,对于追求银行股高股息率的投资者,此前不少专家提示要多方面考虑,尤其要考虑能否承受股价波动风险。
从买方动作来看,今年已有多路机构资金加仓银行股。继中央汇金去年10月以来半年时间斥资约50亿元增持工、农、中、建四大行后,今年不少机构跟进。比如,仅5月以来,就有平安资管耗资约4300万港元增持工商银行H股、中信证券一资管计划耗资超8.1亿港元增持中国银行H股等。
此前1月和3月,上港集团曾在港股市场增持邮储银行接近2.8亿股港股股份,粗略计算增持成本超过10亿港元。除大行外,南京银行也在今年2月至3月再度获得外资股东法巴银行增持,合计耗资约7亿元。
保险资金在银行股东中的存在感也有所提升,华夏人寿、信泰人寿、长城人寿今年以来分别在建设银行、北京银行和浙商银行、无锡银行等银行股中有增持动作。另从券商研报来看,一季度公募基金对银行股持仓比例有所回升。据广发证券统计,一季度末,主动型基金前十大重仓中配置银行板块381亿元,占公募基金总持仓2.4%,较去年末边际回升0.51个百分点,加仓主线仍是国有大行及招商银行等股份行。
不过,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倪军认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续一个季度板块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机会都在减弱。
(第一财经记者齐琦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