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枝

  5月30日上午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反电诈法实施以来,本市实现了电诈犯罪立案数和损失数分别下降,破获案件数和抓获嫌疑人数分别上升的“两降两升”任务目标,2023年累计避免群众经济损失73亿余元。检查发现,目前网络侧引流问题比较突出,互联网社交平台和具备社交属性的APP已成为电诈犯罪主要的引流手段。

本市电诈犯罪立案数及损失数“双下降”  第1张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并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今年3月至5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电信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以及公安机关、街乡镇和学校的反诈中心,从金融、电信和互联网等行业源头入手,紧盯涉诈风险环节,对反电诈法在本市的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

  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反诈和查控中心

  根据执法检查报告,本市实现了反电诈工作由市、区到街乡镇的广泛延伸、全面覆盖,同时在部分高校、互联网企业建立第四级反诈中心。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反诈和查控中心,目前已有四大电信运营商、8家重点银行及多个互联网企业入驻。同时,建立完善涉案电话卡、银行卡人员信息库,开展涉诈人员动态管控。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成为助力反电诈的重要力量。本市依托市、区两级综合预警平台建设,创新研发AI语音劝阻系统,提升劝阻能力和处置效率。建立一类银行卡筛查、第三方实时监控、止付预警等三道防线,实现对2000余个银行网点的一键止付、线上冻结。市公安局介绍,本市强化异常信息监测识别,开展涉案号码前置发现、关停和短信拦截等工作,累计保护被害人10万余人。2023年涉案电话卡、银行卡数量同比分别下降26%和23%,累计避免群众经济损失73亿余元。

  多层次、全方位的反电诈宣传教育也在持续开展。本市在全国率先开通96110反诈专用号码,建立覆盖全市3200余个社区、1500余所大中小学校、300余家医院的反诈志愿者队伍。组织反电诈宣传进社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百余场,累计发送反诈公益短信超8亿条。

  利用网络工具引流案件占比超六成

  执法检查组认为,虽然本市反电诈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电诈犯罪发案高、占比大,打防管控难度日益加大。今年一季度,电诈警情虽继续保持下行态势,但仍然占到刑事警情的四成左右。

本市电诈犯罪立案数及损失数“双下降”  第2张

  2023年本市电诈案件中,利用网络工具引流占比达六成以上。执法检查组指出,目前,互联网社交平台和具备社交属性的APP已成为电诈犯罪主要的引流手段。同时,涉案“两卡”风险隐患还未根除。从电话卡情况看,2023年全市四大运营商共开办涉案卡同比上升3.6倍,其中个别运营商涉案卡占到全市总涉案卡的五成以上。银行卡方面,2023年本市涉案存量个人银行账户占到所有涉案个人银行账户的八成以上,已成为本市涉案银行账户数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此外,本市综合惩治电诈违法犯罪还有提升空间。真正打深打透的案件较少,抓获的电诈分子多为涉及买卖“两卡”、洗钱、架设话务设备的黑灰产业底层人员。在涉诈行政处罚方面,实践中对企业和个人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还存在界定不清、定性不准等情况。

  建议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靶向宣传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执法检查组建议,行业监管部门应针对存量银行卡、新开电话卡涉诈问题突出的金融、电信企业,加大联合约谈、挂牌警示和倒查追责力度。金融、电信和互联网企业要严格落实实名信息登记、行业管理黑名单等制度,完善用户开卡开户核验机制,加强网络监测,开展涉诈网络信息及APP专项治理,实时监测识别和有效处置各类涉诈信息和网络活动。电信部门要会同公安机关加强技术攻关研究和投入,强化技术反制和预警拦截系统效能。金融部门要加快金融反诈一体化平台建设部署,持续优化风险监测模型,精准识别涉诈异常账户和可疑交易,有效阻断电诈“资金链”。

  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等重点人群,执法检查组建议,加强对易受骗群体、案件高发行业、重点地区的宣传教育,结合其行为特点开展靶向宣传。用好各类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平台,及时曝光新类型电诈的套路手法,开展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诈反诈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