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朱成祥    每经编辑 陈俊杰    

  从一路走高到一落千丈,这两年的锂价犹如过山车。但可以肯定的是,下行有底、上行也有天花板。当新的信号出现,是否意味着锂价将再次冲高?

  年初,锂资源供给过剩的预期导致业内对碳酸锂价格持悲观态度。但随着政策刺激和储能市场需求的变化,业内原本的预期正在发生改变。

  5月28日,真锂研究创始人、总裁墨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碳酸锂需求的快速反弹或将导致锂价下行周期提前结束,并在8、9月份迎来第二轮高峰。

  不过在当下,碳酸锂行业短期内依然产能过剩。

  第二波行情会来吗?

  碳酸锂未来走势,看多还是看空?

锂矿过剩警报解除?政策红利叠加储能扩容,能否助推锂价再冲高  第1张

  墨柯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逻辑:“按照我的跟踪,11月、12月动力电池是要补库存的。若动力电池补库存,差不多向前推3个月,锂资源的采购会有一个小高峰。因此,8月份、9月份有可能(碳酸锂)价格会上来。当然,我也不否认(碳酸锂)整体的供给还是偏多的,所以今年全年看,整体上还是属于锂价下行阶段。”

  这意味着,即使有第二波行情,或许也不会是大行情,而是属于年度季节性调整。

  墨柯进一步阐述:“11月、12月动力电池要补库,来年1月、2月是春节,也是电池生产淡季,碳酸锂资源采购肯定会下来。因此,10月份以后碳酸锂价格应该又会往下走。即全年行情有两个波段,第一个小波段就是2月下旬、3月上旬,第二个小波段就是8月、9月。”

  隆众碳酸锂分析师孟祥旭认为:“金九银十,这种时候下游的需求肯定是涨的,厂家这边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照往年的情况看,是有这么一个规律。(但)是否有一波行情,还得看下游的承接力度。”

  对于11月份左右动力电池厂商是否会补库存,瑞浦兰钧方面5月29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会动态调整。根据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市场行情、手持订单、产线设备状况等综合因素来调整电池库位,每家公司的情况都不一样。”

  那么,碳酸锂价格何时有反转的机会呢?墨柯认为:“想要反转,今年基本上没可能,应该等到明年。等一部分供应消失了,整体供应量下来了,同时需求还在增长,那个时候供需关系就有可能会逆转。”

  下游需求好于预期:政策红利+储能扩容

  实际上,年初业内普遍对2024年碳酸锂价格走势表示悲观,而目前碳酸锂价格已经好过业内预期。

  墨柯认为:“二季度价格本来预期会降到9万元/吨以内,8万元/吨也有可能。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一直降不下来。可能整个市场对动力电池生产、对储能下半年总的需求还是比较乐观,至少跟去年比是偏乐观一些。”

  墨柯强调,并非如市场认为的那般,他从“空军总司令”变成“死多头”,而是与年初相比,稍微偏乐观。这是因为,政策力度非常大,比如新能源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

  瑞浦兰钧方面则认为:“从我们的角度看,我们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比年初更加乐观。当然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客户结构、手持订单情况、新项目定点和落地情况,让我们更加有信心。”

  此外,储能方面需求也在增长。墨柯表示:“现在配套储能电站的要求明显在提高。原来配套10%至20%,时长大概是1至2个小时。现在是配到百分之十几到30%,时长基本上是2至4个小时。也就是说,储能电站即使总体计划没有增长,对储能电池的需求也可能翻番。”

  对于光伏配储比例以及长时储能的需求,海辰储能方面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跟我们去年发布的产品相吻合,我们也助力全球长时储能应用场景的发展。”

  关于储能,瑞浦兰钧回复记者:“储能市场和政策息息相关,尤其是国内。从经济角度分析,光伏配储的成本越来越低,性价比高,实际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制约因素,导致优势发挥不出来。但未来可期,国内储能,包括户储、工商业储能、源侧、网侧大储能,以及超充带来的储能需求前景可期。”

  综合政策因素以及储能扩容,对这一两个月碳酸锂价格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碳酸锂过剩:短期呈下行趋势

  站在当下,碳酸锂产量上升、存货增加,行业过剩又在加剧。

  根据紫金天风期货5月22日碳酸锂周报,整体来看,5月份供需均有增长,预计5月将维持过剩局面且过剩量进一步增加,此前现货紧俏带动价格走高,这种情况5月或有缓解,基本面压制下,碳酸锂价格中枢预期较4月将有下移。

  孟祥旭表示:“现在(碳酸锂)市场产能过剩是没有疑问的。从去年开始,整个锂电池环节都是过剩的,电池库存释放了近一年,一直到现在才是相对合理一点。”

  随后,孟祥旭又向记者讲述了近期的波动情况。其表示:“(碳酸锂)今年2月底、3月初的上涨,也是因为供需的错配。从年初的情况看,大家的预期都不是很好,碳酸锂、下游厂家停产减产,但实际(市场)恢复情况是好于预期的。这种供需的错位一直到4月中旬,此后供需慢慢向过剩倾斜,到现在已经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根据其提供的数据,5月份(未完全计算)国内碳酸锂排产的量约为5.5万吨,净进口约为2.5万吨。而此前的净进口约为2万吨,净进口相当于增加了5000吨。

  五矿证券研报也显示,5月上旬青海、江西地区开工率上行,产量增加,4月智利碳酸锂总出口2.88万吨,其中对中国出口2.29万吨,环比增42%,同比增157%,预计该部分锂资源将在5月份陆续到港,5月供给增量较大。

  因此孟祥旭认为:“下游的需求增长,远远跟不上供应的增长,包括6月份,(国内碳酸锂)厂商的排产还在增加,下游的承接力度从三季度看不会有很大的增长。从往年来看,现在下游的需求处于小旺季,但今年虽然电池库存已经释放差不多,但新能源车这边还是有不小的库存。”

  上游锂矿企业限产保价

  对于碳酸锂近期排产、净进口增加,墨柯对记者解释:“因为锂资源这几年很多新的项目陆陆续续投产。原来行情好的时候,是碳酸锂加工企业追着购买锂矿产品,在行情不太好的时候,是锂矿企业委托碳酸锂加工厂去加工。所以说碳酸锂的生产,总体上看它生产比较旺的时候,一定是锂矿产品供应比较多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澳大利亚矿山已经开始减产。光大证券(维权)研报显示,本轮周期若以2024年1月5日第一个Finniss澳矿停产作为信号,其他知名澳矿Greenbushes和MtCattlin均公告反馈过对产量或者销量有调整的计划。同时部分A股锂矿公司已连续两季度报表出现亏损,本轮锂矿出清周期或已开启。

  要知道,上一轮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的起点,正是澳大利亚一些矿山企业破产并停产。光大证券称,若以第一个Bald hill停产项目作为上轮出清周期的信号,整个上轮出清周期为2019 年8月至2020年10月,持续约15个月。

  鑫椤咨询分析师钱艺对记者表示:“(锂矿)基本只过剩15%,而且还有收窄可能。产能140(万吨LCE,折合碳酸锂当量),产量目前看125(万吨LCE),需求至少110(万吨LCE)。”

  简而言之,目前锂资源产量虽然过剩,但过剩幅度并不大。

  此前,有分析认为2024年锂资源新增量来自于非洲及南美盐湖,对此钱艺表示:“量有限,大头还是澳大利亚。然而澳大利亚一季度在主动减产,盐湖量有限且(产能)爬坡慢。”

  钱艺强调:“矿山,是不可能给下游打工的。”

  除了澳大利亚矿山减产外,非洲锂矿的产量增长也不及预期。墨柯告诉记者:“非洲有矿的国家,也希望通过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津巴布韦就提出,锂矿企业把矿开采出来后,要在当地进行适当的加工,但当地的相关条件又达不到,比如电力短缺。”

  据五矿证券统计的全球锂矿龙头2023年四季度电话会议总结,智利盐湖龙头SQM认为,调试阶段所需时间往往长于预期,因此新供应进入市场的时间可能会滞后。

  ALBEMARLE(雅保)认为,当前碳酸锂价格已无法激励新的绿地项目(即新建项目)投产。Arcadium Lithium也认为:“当前价格下,高成本的非洲锂矿和中国锂云母会最先受到挑战,他们能运营多久还有待观察。”

  根据我的钢铁网数据,2023年12月8日,电池级碳酸锂结算参考价格为12.15万/吨,环比下降25.5%。2024年5月28日,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今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与上次持平,均价报10.65万元/吨。

  也就是说,当下价格较去年12月进一步下行。

锂矿过剩警报解除?政策红利叠加储能扩容,能否助推锂价再冲高  第2张

  下行有底、上行也有天花板

  尽管澳大利亚矿石已经减产,但可能减少的量并不大。墨柯认为:“一些项目希望适当的限产来保价,整体的供应量会比大家想象的少一些,但也少不了多少。”

  此外,相比上一轮澳大利亚矿石是因为厂商破产而被动减产,此轮澳大利亚矿石是厂商主动减产。这意味着,只要下游需求回升,这些厂商也可以随时恢复生产。

  孟祥旭描述道:“(锂矿厂商)大部分产能是开不起来的。如果出现短期的供不应求,这些厂家提一下负荷,就都能给供上。”

  墨柯也表示:“二季度可能是一个低谷,若6月份碳酸锂价格再往下走,跌破10万元/吨,那么可能一些高成本的锂矿项目就有一些会关门,也有一些减产。但等到需求有明显增长的时候,那些限产的项目,也会觉得行情又来了,可能恢复原来的生产计划,甚至比原来还会扩大,导致供给增速高于需求增速。”

  因此,孟祥旭认为:“涨和跌,都不会有很大的空间了。(即使)价格会涨,也不会有特别大的波动。比如从10万元/吨涨到20万元/吨,已经不太可能。我感觉顶峰15万元/吨就已经挺不错了。”

  墨柯同样表示:“年初之后,我判断碳酸锂价格最低可能到7万元/吨,现在来看可能到不了,估计最差也在8万元/吨以上。整体来看,供给和预期差不多,可能还会少一些,需求比大家原来设想好一些。这两个因素权衡考量,今年碳酸锂价格估计也跌不到原来想象的位置。”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