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富FORTUNE
贸易壁垒的消融催生了上一轮全球一体化的浪潮。而今,国家间数字与虚拟系统的无缝互联,正推动着全球化进程迈入新的篇章。一些学者将这一阶段称为“全球化4.0”。与互联网推动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相似,第四波浪潮同样伴随着技术革新的浪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源自中国的公司正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相较于“出海”企业,这些企业展现出更为深远的抱负。它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输出产品和服务,或局限于某个海外市场的发展,而是通过创新的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和战略布局,整合全球资源,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全球化企业生态。
基于此,继“2023年值得关注的中国出海主力”盘点之后,今年,《财富》推出“中国全球化未来新星”年度盘点,旨在挖掘那些真正有潜力成为未来全球化巨头的新兴企业。未来十年,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甚至有望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行列。
我们选择了十个当下最热门的赛道,包括汽车与汽车科技、消费电子、新能源、互联网零售与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新制造、泛娱乐、游戏、医药、连锁。在这些赛道内,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展现出以下一种或多种特质的企业,这些特质也反映出新一轮中国企业全球化中的新趋势。
六大特质
1
具有高成长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海外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
2
具备全球化的视野、格局、策略,并致力于实现管理、人才、产品、服务、资源等关键要素的全球化配置。
3
不仅能够“走出去”,还可以通过强大的本土化能力,克服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实现“走进去”。
4
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传统出海巨头“开拓者”的身份,这些新星企业是“颠覆者”,依靠技术创新颠覆行业格局。这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信息技术服务、泛娱乐等赛道表现尤为明显。
5
它们是“生而全球化”的公司,从创立之初即意在全球市场,已经成为了行业中的隐形冠军,在海外市场占据了可观的份额。
6
它们中也有长期深耕国内市场的企业,近年来通过模式创新、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并实现了海外收入的大幅增长。
不容忽视的是,新的浪潮伴随着更为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如何应对关税壁垒、绿色壁垒、技术限制、并购限制等挑战,是摆在中国全球化企业面前愈加沉重的课题。
依托中国强大的产业链优势“组团出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探索新兴市场的并购机会,以实现快速扩张;构建符合当地文化的管理方式,以提高本地化运营效率;重塑企业文化,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求;持续打造品牌影响力,提升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中国企业正不断探索新解法,以期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迈出从出海到全球化的一大步。
赛道一:汽车与汽车科技
海外建厂成为新趋势
三千台比亚迪“开拓者1号”运抵欧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较于国内市场越发内卷的红海,这一赛道的海外市场仍然是蓝海。来自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有分析认为,如果中国车企保持近三年的高速出口态势,未来或有机会复刻中国家电的全球化之路,培育出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较强技术及品牌竞争力的头部企业。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该赛道全球化的最大亮点。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超过了2020年全年汽车出口量。预计到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将占欧洲大陆电动汽车总销量的25%。美国今年5月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欧盟去年9月提出对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攻城略地之势。
海外建厂成为新的趋势,马来西亚、泰国、匈牙利、墨西哥是厂址首选。海外建厂除了帮助车企更好地融入目标市场、降低生产物流成本之外,还能有效绕过关税贸易壁垒,加速进入东盟、欧洲和拉美市场。
但中国企业仍需努力。从产量看,在2023年全球汽车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仅有比亚迪一家进入前十。从出口看,经过了三年(2021年至2023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占中国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仅为17%,相较于日德韩超过六成的出口占比还有显著差距。
从全球竞争力的角度看,中国车企还是追赶者,接下来唯有加快产品与技术研发及供应链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并用好跨国并购等手段,才能真正从全球化新星成长为全球化巨头。
具体到各家车企的表现,上汽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和出口商,2023年出口销量达120.82万辆,连续八年位居中国车企出口销量第一。可以说,去年每四辆销往海外的中国汽车里,就有一辆由上汽集团生产。2023年,上汽MG品牌全球销量超过84万辆,连续第五年成为中国汽车单一品牌出口冠军,并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印度等多个国家跻身单一品牌前十之列。
今年4月,上汽MG印度公司以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JSW等印度本土公司,将上汽MG印度全资公司转化为中印合资企业。面对印度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市场,上汽集团此举为中企出海本土化作出了探索。
2023年,比亚迪出口涨幅达到334%,今年一季度出口量同比增长1.3倍,单季贡献了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约三分之一。奇瑞汽车2023年出口涨幅为101.1%,出口在总销量中占比近半,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的出口量也进入到中国本土车企出口的前五名。
今年5月,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豪华智能纯电品牌极氪智能科技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从2021年创立到上市,极氪刷新了中国新能源车企在美上市的最快纪录。作为一家“生而全球”的企业,极氪的车型设计均充分考虑全球主要市场的行业标准和用户需求。2024年,极氪不仅将进入欧洲八国的豪华车市场,还将进入东南亚、中东、南美、澳大利亚等5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在乘用车之外,卡车、客车等车型也不乏亮点。其中,2023年一汽集团旗下的一汽解放出口量近乎翻倍增长,达到4.5万辆。福田汽车连续13年位居中国商用车出口第一。截至2023年底,宇通客车累计出口各类客车近10万辆,在2022年还摘得当年欧洲纯电动客车销量冠军。
在汽车大步走向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过程中,中国正涌现出一批推进全球“新三化”落地的公司。在汽车科技方面,道通科技、地平线、禾赛科技、文远知行等企业加速进入海外市场。以地平线为例,大众投资约24亿欧元进行股权合作,标志着中国芯片公司打入到国际品牌供应商序列。此外,地平线在2024年1月主动将Sparse4D系列算法开源,借助技术创新的力量来加速智能驾驶的落地。
在智能汽车产业链上,也出现了一批博泰车联网这样的新星企业,自2020年以来保持年复49%的增长,预计今年全年营收将实现超翻倍增长。
赛道二:消费电子
全球化属性与生俱来
2023年5月7日,上海,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韶音骨传导耳机、运动耳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和生产基地。成熟的供应链优势、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带动一批中国公司深度参与全球消费电子的研发和生产,在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全景相机、充电宝等细分领域出现了一批颇具全球影响力的新星,并逐步将技术优势转换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
Shokz韶音是骨传导耳机的开创者,其产品不需入耳,很快受到全球运动爱好者的追捧,出现在马拉松、越野跑等场景中,全球入住门店数超过两万家,海外用户占据总用户数一半以上。Shokz韶音选择了蓝牙耳机市场中的细分赛道,避开和固有产品竞争,开创了蓝海。同样开辟出新赛道的还有九号公司,以智能平衡车切入市场,随后扩展至电动滑板车,成为第一家将经过认证的电动滑板车推向欧洲市场的公司,并在欧洲实现市场份额第一,其中仅德国市场份额就达到一半以上,给欧美消费者带来了短距出行的全新生活方式。目前公司产品品类已经扩展至割草机器人、全地形车、电动自行车等。2023年,公司营收达102亿元,境外营收占比近半。科沃斯在获得扫地机器人市场龙头的地位之后,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加入者,选择拓展品类,将扫地机器人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平移至更多场景。比如2022年底,科沃斯发布了主要面向海外市场的家用级智能割草机器人。2023年,面临竞争加剧的国内市场,科沃斯总体业绩低速增长,但海外业务提速,公司在新加坡设立海外总部。当年,海外业务增速反超国内业务增速。年报显示,海外业务收入为65.22亿元,增速为25.76%。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重也超过四成。依托品牌化、多元化、精细化,安克创新在海外获得了远超同行的毛利率,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贸易型企业的发展模式,先在国际市场“称王”,再回到国内市场分一杯羹,近些年也被众多中国同行所仿效。其全球注册的“Anker”等品牌的品牌定位始终为中高端消费者,不再只依靠“价低取胜”,而是用品质与用户口碑赢得市场领导者位置,成为了唯一一个在苹果官方直营店和Apple Store出售产品的中国大陆充电品牌。2023年,公司营收达到175亿元,境外市场营收占比超过了96%。在AR眼镜领域,Nreal已经连续实现了三年销量增长,在海外多个成熟市场实现了产品的商业化落地,今年5月,Nreal将品牌升级为XREAL,为全球进一步拓展提前布局。一加手机自成立之初就将目光锁定在全球市场,其海外市场销量占比曾经高达到70%,尤其在印度高端产品上表现突出,目前正努力扩大在印度三四线城市和城镇及其他地区的业务,从而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更深入的渗透。荣耀在公司完全独立、海外市场几乎归零的情况下,2022年重启海外运营,当年海外出货量占比不到12%,2023年第三季度这个数字已经接近30%。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在进行技术、品类、场景、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的同时,正悄然颠覆着行业的全球竞争格局。比如,相机技术过去并非中国企业的强项,全球相机产品主要来自日本品牌。但在新兴的全景相机领域,影石创新科技凭借产品创新,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五成,成为全球全景相机的霸主。
但如何塑造高溢价品牌,是头部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在全球化道路上的痛点与难点,也是下一步破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中国消费电子企业而言,长期身处成熟的消费电子产业链之中,简单出海卖货并不困难,但要真正去深度融入到全球化进程,找准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寻找到可倚靠的核心资源却并不容易,这将考验企业的创新能力、战略眼光与产品布局。
赛道三:新能源
以全球化布局穿越行业周期
2024年4月27日,2024年北京车展上的宁德时代展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国的头部企业正从出海阶段迈向深度全球化阶段,上下游产业链“组团”是该赛道全球化的最大特征。中国企业正在抛弃单品出口的贸易思维,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价值、ESG上全面发力,逐步走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是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市场份额上均居首位,独占全球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自2016年以来,研发费用累计超过528亿元。公司还启动“CATL inside”品牌营销策略,力求成为全球电池安全的黄金标准。此外,宁德时代德国工厂在2022年已经建成投产,公司还计划在匈牙利建设欧洲第二座工厂。2023年底,宁德时代宣布在中国香港成立国际总部及国际投资中心。“宁王”全球化提速,也带动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国内锂电装备领域头部厂商先导智能将海外业务视为第二曲线,2022年海外订单占比为15%,2023年海外订单占比翻倍,公司未来的目标是海外营收占比要达到五成。2023年,先导智能先后与ACC、宝马等企业达成合作,并完成了大众量产线的交付计划。
光伏行业是本赛道的重要领域。自2000年以来,中国光伏行业经历了数次周期,那些拥有全球化优势的头部企业,可以快速调整,将销售比重倾向高价值市场,抵消阶段性低谷及国际贸易摩擦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以组件为例,全球出货量的前四位分别是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这四家公司当下皆在依靠全球化的优势,试图在“剩者为王”的市场竞争中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其中,晶澳科技的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今年第一季度组件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到了62%,公司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建立起技术壁垒,2023年研发投入44.46亿元,其N型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6.3%。
阳光电源的海外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25%上升到2023年的46%,海外雇员超过1,400人。伴随产品的降本增效,逆变器产品的毛利率在2023年同比增长5.51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的“世界冠军”。远景能源和金风科技是风电领域的佼佼者,来自伍德麦肯兹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新增风机订单155GW创下历史新高,远景能源新增订单居首,获得了全球新增市场份额的14.2%,金风科技位居第三。
欧盟去年通过的《新电池法》增加了对企业“碳足迹”的硬性要求。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入欧盟市场的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欧盟国家建厂提供了契机,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中国头部新能源企业的全球化进程,让危机变为契机。
赛道四:互联网零售与物流
背靠本土强大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
2023年10月19日,江苏扬州,企业车辆在逐台被查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电商市场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深谙消费者心理的商业模式。尤其在全球持续高通胀压力的当下,物美价廉的中国电商平台产品迅速击中更多消费者追求平价商品的心理。近两年来,该赛道以Temu在海外市场的狂飙最为引人注目。这个海外版拼多多仅用一年时间就上线47个国家,其高举高打的“价格补贴”打法迅速俘获了上亿用户,尤其在电商业成熟的美国、日韩市场斩获颇丰。同样是出海电商的SHEIN在2023年加快了IPO步伐,这家诞生于2012年的公司是全球众多独角兽企业中最大的未上市电商,SHEIN近期还成为了美国第三大在线时尚零售商。中国出海电商平台的重要优势是低价,但物流效率尚存短板。今年3月和5月,Temu和SHEIN分别开启了美国站的“半托管”模式,试图弥补这项短板。不同于“全托管”的大包大揽,这种模式将物流、运营等部分环节交还给商家,用平台的放权来提升履约效率。而背靠阿里巴巴的Lazada的半托管模式,则将定价和运营权交还给商家,物流环节仍然由平台掌控。Lazada拥有东南亚第二大B2C物流网络,也是东南亚地区电商平台自建的规模最大的物流网络,这在海岛众多的东南亚市场显得尤为重要。2023年,同样脱胎于东南亚电商市场的极兔在中国香港完成了IPO,成功募资35亿港元。从2015年成立到2023年上市,这个“快递卷王”不仅是东南亚包裹量第一的快递运营商,业务还扩展到了拉美、中东、北非地区。2024年2月,极兔在沙特的订单量位居第二,刚刚获得中东财团数千万美元增资,中东资本的加持,使得极兔全球化扩张有了更强的底气。中国海外电商的蓬勃发展还激活了海外仓业务。乐歌股份是一家以智能家居和海外仓业务双轮驱动的公司。虽然人体工学系列产品仍然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近年来海外仓业务发展尤其迅猛。2023年,海外仓实现收入9.51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2022年至2023年期间,乐歌股份在“小仓换成大仓”的过程中,提前以较低价格在美国核心港口区域储备了5,000亩工业物流用地,自2020年以来,公司已经服务超600家跨境电商卖家品牌出海。此外,恒林股份在北美设立了五个仓储配送中心,2023年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0.5%,公司业务扩至中东及南美地区。另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华凯易佰2023年SKU也翻倍至104万款,营收同比增长超四成。主营服装服饰的赛维时代在2023年营收实现了三成增长。此外,致力于成为“线上宜家”的家具电商致欧科技,在2023年下半年解决了产能问题后,第四季度营收也增长了45%,公司业绩稳步恢复。
从中资海外电商的销售品类来看,服装、家居是消费者最青睐的品类,其大部分营收来自欧美,主要由于这些发达国家的整体消费力水平较高,而消费者近几年又饱受高通胀之苦,因此更加青睐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
对于中国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来说,背靠本土强大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深刻洞察消费者痛点,再通过灵活高效的本地化运营,构成了中资电商企业全球化的最大优势。考虑到海外市场的电商渗透率并不高,对于这一赛道的选手而言,未来还大有可为。
赛道五:信息技术服务
给走向全球的“淘金者”提供“铲子”
汉朔电子价签在荷兰零售商Intergamma门店投入使用。图片来源:汉朔科技
TO C端的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到深度全球化进程,TO B端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尚处初期阶段,但也不乏亮点,其最大特色是依托中国庞大的中小企业出海资源,提供更加专业、高性价比的企业服务,尤其在跨境电商建站、跨境支付、智能物联网平台服务上颇具优势。如果说全球化企业是“淘金者”,那么这个赛道的企业正在为淘金者提供好用的“铲子”。
其中,汉朔科技主要提供企业数字化门店与绿色门店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全球四大洲15个城市设立19家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客户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超过95%,全球年营收增长率超过35%,并在英国市场取得突破,产品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批量上线。显然,汉朔科技在全球市场的成绩,除了市场定位、技术研发和本地化能力之外,还顺应了企业客户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的大趋势。数字化营销、物联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也涌现了一批新锐企业。以数字化营销为例,汇量科技在2023年重点开拓欧美及亚洲新兴市场,年营收突破10亿美元,欧美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底的28%提升至2023年底的45%,这主要得益于电商、游戏等赛道的中企出海浪潮。同样受益于电商出海大潮的还有跨境支付服务商连连国际。2023年,连连国际的数字支付服务总支付额(TPV)达到2.0万亿元,同比增长73.5%;活跃客户数量达到130万家,同比增长50.8%,公司2023年收入达到10.28亿元。在跨境支付服务上,全球牌照布局、专有技术平台、一站式服务能力是连连国际的护城河。为跨境电商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还有SHOPLINE。这家在2013年成立于中国香港的企业,目前隶属于欢聚集团旗下。SHOPLINE专注跨境电商建站领域,被称为亚洲版的Shopify。提供跨境电商建站服务的店匠科技,在SaaS建站服务的基础上,还为商户提供支付、物流、营销、流量、合规等一系列后端服务,并引入了人工智能建站的概念,主打差异化和智能化。在物联网服务领域,涂鸦智能业绩实现了触底反弹。2023年第四季度整体毛利率增至47.3%,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底,涂鸦IoT开发者平台注册开发者约99.3万人,较2022年底的约70.8万人增长40.3%。海尔孵化的卡奥斯COSMOPlat专注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在全球跨行业已经点亮11座智造“灯塔”工厂。2020年4月,字节跳动旗下的剪映推出名为CapCut的海外版,来自Data.ai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11日,CapCut在iOS和Google Play上的用户总支出已经突破1亿美元。作为轻量化、易上手的视频剪辑软件,虽然尚不能直接威胁到老牌专业软件,但其相对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一批中小企业客户。同样是应用软件领域,金山办公的WPS也在不断进军B端企业应用市场,2023年发布了企业版WPS AI产品,在海外市场采用免费模式来吸引用户,不过相比微软在办公软件上的霸主地位,WPS的全球化之路才刚刚开始。值得关注的还有企业管理软件服务商金蝶和综合性互联网服务商昆仑万维。2023年,金蝶加速向云订阅服务模式转型,云服务业务实现收入同比增长21.3%,占集团收入约79.3%,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拥抱“AI+ERP”。
以收购小品牌为切口,再将其做大,是昆仑万维的独特出海路径。它已经从原来一家纯粹的游戏公司,变成一家互联网平台型公司,在海外实现了快速扩张。昆仑万维的海外营收主要来自其收购的浏览器Opera,2023年,公司的搜索与广告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1.43亿元和16.53亿元,毛利率高达78.84%,在Opera上调2024年业绩指引后,公司全力加码人工智能领域。
在中国创新企业加速拥抱全球化的过程中,市场必然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服务能力、又能切实解决问题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赛道六:新制造
具备颠覆传统行业的可能性
2024年3月13日,上海,第二十四届中国零售业博览会,广和通,国产芯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提质增效和数字化浪潮叠加下,中国制造正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品牌”的跨越。
在新制造赛道,此次入选的未来新星企业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涵盖了LED显示、涂覆膜、通信模组、磁性材料、车载芯片、风电叶片、安防等产品,具有较高的研发难度和行业进入门槛。其中不少企业已经是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在全球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让它们具备颠覆传统行业的可能性。
隔膜是锂电池的主要材料之一,在湿法隔膜市场,恩捷股份占据国内60%以上的份额和全球30%的份额,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在国内隔膜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公司加快海外扩张,匈牙利工厂已经建设完成,预计2024年下半年量产,公司还计划投资2.76亿美元赴美国建厂。从财报上看,恩捷股份2023年海外收入为20.17亿元,营收占比从上一年的10.58%提升到16.75%。恩捷股份敢于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海外扩张,其主要判断是“全球高端隔膜不存在过剩”,市场出清的将是中低端产能。
回顾历史,在不少行业陷入到“产能过剩”局面时,产能逆周期扩张是不少全球巨头的取胜之道,在完全市场化竞争之下,“剩者为王”是全球通用法则。
当然,产品高端化的基础是研发能力,以物联网模组厂商广和通为例,2023年研发人员占比达到69%以上,上游厂商是高通、英特尔、联发科等巨头,使其能够与国际先进的产品开发管理流程相接轨,公司的5G模组产品获得了北美、欧盟及澳大利亚市场的认证,其主要产品从研发伊始就直接面向全球市场。全球化的重要指标是研发全球化和海外收购。以时代新材为例,这是一家集合了风电、轨交、汽车领域的新材料平台型公司,2014年收购德国采埃孚集团旗下的橡胶与塑料业务(博戈BOGE),目前公司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已经遍布德国、法国、斯洛伐克、墨西哥、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2023年传统业务海外签单创下新高。通过海外收购来加速全球化的还有闻泰科技,其海外收购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是全球车规龙头,2023年来自汽车领域的收入占比达到62.8%,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达到了六成以上,公司预计2024年的海外营收占比将超过70%。东山精密通过并购和自建方式加快公司全球化布局,其中墨西哥和美国工厂已经投产,泰国工厂预计2025年量产。海外营收金额也是评估全球化程度的指标之一。以横店东磁为例,2023年的海外营收为115.61亿元,收入创下历史新高,海外营收占比接近六成,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经在海外设立了近20个营销中心,并推进越南和泰国磁性材料项目的落地。同为LED企业的木林森专注于照明领域,推动“朗德万斯(LEDVANCE)+木林森”双品牌战略。2023年,LEDVANCE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营收达到106.06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六成。服务本地化、多品牌并举是全球化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在LED显示领域,艾比森在海外累计培养了约3,000位ACE认证服务工程师,建立了7*24小时全天候服务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海外市场竞争能力。中企在海外还追求产能资源的多元化,以中伟股份为例,其韩国、摩洛哥等产业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其中摩洛哥已经探明的磷酸盐储量占全球储量的71%,具有战略意义。北美市场的高利润率对企业极具吸引力。卧龙电驱就受益于北美市场再工业化进程,2023年其在北美市场整体销售收入为19.9亿元,同比增长了16.4%,北美市场的毛利率明显高于国内及海外其他区域。此外,安防龙头海康威视2023年境外主业营收239.77亿元,占总营收26.84%,其中,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113.93亿元,同比增长16.08%。2023年,受全球供应链扰动,浪潮信息的全年业绩略有下滑,但浪潮信息的服务器、存储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全球前列。
经过了多年的海外市场试水和全球化运营之后,中国新制造企业已经进入到深度全球化的新阶段,在研发投入、人力资源、品牌策略、全球化视野等维度上完成了一次自我迭代。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企业的抗压性和应对能力也是考验企业能否成长为真正巨头的重要因素。
赛道七:泛娱乐
“地球是平的”
图片来源:ReelShort
2023年,网文、网剧、网游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三样”,涌现了一批更具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的中国泛娱乐企业,它们依托于互联网媒介,通过内容创新、产品创新及服务创新,打破了国界、地域乃至文化的藩篱,除了成熟的欧美市场之外,在新兴的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市场也发展迅猛。
中国泛娱乐企业在海外的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运营上的“以快打慢”,中国本土市场的高度内卷,使得泛娱乐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极快,在节奏较为缓慢的海外市场,往往会演变成“快鱼吃慢鱼”,这在直播、短视频等细分产品上显得尤为突出;二是人才储备上的“量大管饱”,中国近三十年的互联网高速发展之下,为行业储备了一大批程序员、产品经理等专业人才,优质的人才储备是中国文娱产品能够迅速走红的重要基础;三是“因地制宜”,中国企业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与用户画像来量体裁衣,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并且有着颇为成熟的产品运营方法论,当这些产品投放到细分市场之后,可以快速试错、高速迭代,迅速占领目标市场的用户心智,进而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先产品。
其中,2023年表现较突出的短剧平台是中文在线旗下枫叶互动的Reelshort。可以说Reelshort凭借一己之力带火了海外短剧平台。该平台主推每集1分钟至2分钟的超短真人剧集,剧中的欧美面庞使其内容更加贴合当地消费者。Reelshort去年11月在美国iOS总榜排名第二,其吸金能力让外界惊叹,更引得国内一大批产品竞相模仿。比如点众科技,其推出的DramaBox呈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今年2月,DramaBox在美国市场收入上涨82%,达到ReelShort月收入的72%。在内容出海之前,点众科技已经是国内短剧头部公司之一,在国内市场推出过多部热门短剧。新阅科技的短剧平台GoodShort也于2023年6月上线海外,与其网文平台GoodNovel类似,GoodShort也主攻北美市场,起初翻译国内短剧,目前已经可以依靠本地化团队进行创作。快手旗下的kwai是海外短视频领域的新锐力量。相比于竞品,kwai的出海时间相对较短,重点市场为南美、东南亚、俄罗斯。kwai通过与巴西当地机构合作,产出贴合本地市场的短剧,打造了当地排名第一的短剧品牌。今年4月,kwai在巴西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6,000万,覆盖当地30%的人口。
短剧的火爆印证了“地球是平的”。对于全球互联网用户而言,某些心理需求是共通的,中国公司凭借短剧的工业化批量制造能力,挖掘并获取了这个红利。
与短剧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腾讯视频的海外版出海平台WeTV,坚持以中文长剧集为主,通过本地化服务拓展海外市场,截至2023年底,WeTV的订阅服务收入较2022年增长了约40%,其中泰国的订阅收入增长显著,带动了中国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在海外的落地。另一家在海外打拼的国内巨头,是同样身处长视频赛道的爱奇艺。2019年,爱奇艺推出了国际版,除将剧集出海之外,还打造了30余档本地化内容。公开信息显示,未来两年爱奇艺将在海外着重推出“东方奇幻”、“熟龄浪漫”、“青春甜宠”三类内容。在网文创作领域,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步伐也在加速。来自阅文集团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网文海外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超过40亿元,海外网络作家约41万名,海外原创作品约62万部,海外访问用户约2.3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其中以美国用户最多。截至2023年底,阅文旗下的海外门户起点国际(WebNovel)上线约3,800部中国网文的翻译作品。网文和网剧是一对孪生兄弟,尤其当两者内容高度趋同之后,也让过去不少主打网文的平台迅速转向短剧,畅读科技就是其中的代表。公司旗下的MoboReader在海外网文领域取得成功之后,又推出了MoboReels、Lera等多款短剧平台,网文与短剧内容的无缝切换,充分体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外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国内巨头相比,包括社交平台赤子城科技和欢聚集团在内的一批全球化新星,其发展重心完全在海外市场,海外战略更为大胆直接,近几年成为了海外泛娱乐垂直赛道上的绝对玩家,堪称为“生而全球化”的原生互联网企业。
2023年,赤子城科技在中东、北非、东南亚等市场发展迅猛,公司从MICO起步,逐步推出YoHo、SUGO、TopTop等多款社交产品,验证了“多产品、多市场”策略的可行性。赤子城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搭建本地化团队,多项举措提升本地化用户的体验。比如,MICO放权给一线“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当地运营团队持续推出一系列符合本地文化习俗和用户习惯的线上及线下活动,以此激励更多的用户和创作者加入平台。决策上的灵活性是中国泛娱乐产品在海外市场大杀四方的致胜法则之一。
在剥离了中国市场业务之后,欢聚集团的产品重心已经完全放到了海外。其主力产品BIGO拥有直播、约会交友、游戏、短视频等多种功能。财报显示,借助2023年下半年付费用户的增加,BIGO连续两个季度实现了收入同比正增长。如今,BIGO旗下涵盖直播产品Bigo live、短视频平台Likee、游戏社交平台Hago和视频通讯应用iom等,在东南亚、中东、北美均有所布局。公司还针对高端、新用户、女性用户的不同特质,进行了精细化分层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成为泛娱乐产品在海外掘金的富矿。欢聚集团、雅乐科技、赤子城科技均得益于在中东地区的热度实现收入排名提升。雅乐科技主打游戏和社交,产品针对中东北非地区用户设计。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发现中东用户的双手拇指普遍比中国人的双手拇指大之后,其产品按钮按照1.5倍的比例进行设计,提升操作便捷性。因地制宜、注重细节,也是中国泛娱乐企业在海外市场受欢迎的重要因素。微派网络的WePlay主打语音社交和休闲游戏,在2023年异军突起。WePlay借助“买量ROI+快速迭代的丰富高品质游戏+深度社交关系沉淀”这一套高留存的打法,自上线以来在东南亚、日韩、中东等市场实现了快速增⻓。
对于泛娱乐赛道的中国企业而言,各地区不同的监管政策和人文环境,是这些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最大考验和隐患。如何去理解并尊重当地法规和文化、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和流程、与监管部门建立长期信任关系,将短期的淘金变成互惠互利的深耕,也是对中国泛娱乐企业在全球化道路上的长期考验。
赛道八:游戏
颠覆和重塑海内外人群的传统娱乐方式
2023年7月28日,上海,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BTO B展区。三七互娱展台虚拟人葱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企业自研游戏2023年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63.66亿美元,已经连续四年超过千亿元规模。游戏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优势赛道,值得单独作为一个赛道进行盘点。
中国游戏企业的全球化有几大特征:
行业领跑者继续领先。它们的全球化时间较早,善于利用并购等工具,代表性公司是腾讯游戏。腾讯是全球第一大游戏公司,2023年的游戏业务收入1,799亿元,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为532亿元,腾讯还在海外收购了大量游戏公司。新贵上位。这类公司依靠二次元游戏在全球市场大杀四方,代表公司是米哈游。这家公司最初以《原神》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2023年4月上线的《崩坏:星穹铁道》称霸多个国家的手游榜。2023年,米哈游的海外营收突破10亿美元,公司首次登顶海外游戏收入榜首。借船出海。这类公司采用IP合作的方式,代表公司是网易游戏。网易不仅有自研的游戏引擎,还在海外获得了《哈利波特》、《指环王》等IP的手机游戏授权,并于2024年与暴雪“复合”。
腾讯、米哈游、网易代表了中国游戏企业的第一梯队。
在游戏业全球竞争的格局下,第一梯队之后还有一批中国新兴的游戏公司,比如三七互娱,2023年公司境外营收58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35%,末日生存类手游《Puzzles&Survival》贡献巨大。在本地化营销方面,《Puzzles & Survival》在日本推广时加入了樱花、二次元等元素,在韩国则由当红明星代言。点点互动是2023年海外市场的最大黑马。依靠《Whiteout Survival》这款产品,公司成为全球SLG品类手游畅销榜冠军,其2023年海外收入达到2022年的近三倍,成为2023年出海收入增速最快的中国手游公司。莉莉丝此前依靠《万国觉醒》与《剑与远征》在海外大受欢迎。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3年的新游戏《Call of Dragons》上线仅一个多月,海外收入就突破了3,000万美元,其最新游戏《AFK Journey》在2024年营收增速较快,已经成为了莉莉丝当前收入最高的游戏。根据Data.ai发布的中国游戏厂商应用出海收入排行情况,2024年1月和2月,壳木游戏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7位,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近九成。IGG在2023年推出了两款新游戏。在新产品的刺激下,IGG全年营收增长15%,公司扭亏为盈,来自欧洲及北美市场的收入达到了28%和23%,超过公司营收的一半。龙创悦动自成立起就完全面向海外市场,专注研发运营SLG策略类游戏,七年内推出了四个SLG爆款游戏,在欧美和东南亚地区颇受欢迎。悠星网络旗下游戏曾经登顶日本游戏畅销榜,根据Sensor Tower数据,今年4月其海外收入环比激增312%。在电竞领域里,也不乏中国新锐游戏公司的身影。2023年1月,沐瞳科技的《Mobile Legends: Bang Bang》在第四届全球总决赛时,峰值观众数达到427万人,自上线以来在东南亚市场颇受欢迎。
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对于年轻用户来说,现在的手机游戏就如同一百年前的电影,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工业时代电影业的辉煌催生了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并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当游戏成为数字时代的流行生活方式,拥有创新力、技术力、运营力和用户洞察力的中国游戏企业,不仅在领跑这个行业,还在颠覆和重塑海内外人群的传统娱乐方式。
赛道九:医药、医疗设备、生物科技
主动借船出海
2023年9月3日,北京,2023年服贸会在京举办,作为35家全球服务贸易代表企业之一,参展的驻昌企业百济神州,携17款商业化药物首次进驻国家会议中心主展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总体而言,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全球化路径有差别:医药的突破口是创新药,主要依赖于抗癌、抗病毒、生物疗法等新兴领域的突破,再通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重点产品来“以点带面”、“借船出海”,其重点市场在美国;而医疗器械在中国医疗市场“国产替代”的政策引导下,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可以进行医疗器械的微创新,再依靠“高性价比”优势向东南亚、非洲、拉美快速拓展,其重点是新兴市场。
对于中国医药企业而言,新一轮全球化当下最重要的目标还是“转型+创新”。面对国内市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集采、医保控费等硬性要求,企业需要发力海外市场,尤其在细胞治疗等前沿疗法和创新药上,部分创新药企已经在加速全球化,并通过与跨国企业合作,主动借船出海。
以百济神州为例,得益于抗癌药泽布替尼的贡献,2023年公司亏损额下降,2023年美国市场首次超越中国本土,成为全球贡献最大的单一市场,美国市场全年收入占比已经接近半壁江山。不仅如此,百济神州在全球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开发布局,公司在29个国家和地区的入组受试者超过5,000人。另一家中国创新药企业传奇生物也受益于全球化的快速扩张。2022年,其CAR-T细胞疗法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2023年其与强生合作的CAR-T产品Carvykti销售额为5亿美元,成为全球上市两年内销售放量最快的CAR-T药品,传奇生物从中获得了2.5亿美元的分成。其与强生的合作模式也是一种“借船出海”,即跨国药企之间的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发展)合作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百济神州与传奇生物已经接近盈亏平衡点,见到了盈利的曙光。康方生物依靠海外授权金,已经在2023年首次实现了盈利,2023年公司确认技术授权和技术合作收入29.23亿元,主要来自于依沃西授权许可的首付款,其最高获得50亿美元的授权使用费,创下中国药企纪录。不过这一纪录在2024年5月被恒瑞医药打破。恒瑞医药与美国Hercules公司签署了一笔金额为60亿美元的BD大单,根据协议,恒瑞医药还将获得Hercules公司19.9%的股份。考虑到Hercules背后是贝恩资本,恒瑞医药相当于技术入股,有资格与海外基金一起“攒局”。此外,科伦药业子公司科伦博泰生物与默沙东(MSD)展开深度合作,授予其至多七个临床前的ADC项目,首付款为1.75亿美元。
从试水BD模式到大范围与跨国药企签订协议,再到技术入股,对于中国药企而言,全球化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器械方面,随着医用耗材集采的深入推进,2023年医疗器械企业也加速开拓海外市场。迈瑞医疗是国产医疗器械龙头,2023年新增超过100家海外第三方连锁实验室客户,体外诊断业务海外收入三年(2021年至2023年)复合增长率超30%,其超声业务位列全球第三,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海外营收增长了近30%。另一家器械企业联影医疗,2023年境外营业收入达16.59亿元,同比增长54%,海外营收占比为14.7%。家用医疗器械龙头鱼跃医疗于2023年筹备美国子公司,以此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公司还在德国、意大利建立研发中心,搭建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出覆盖全球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的网络,辐射到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微创医疗的海外业务实现收入5,700万美元,同比大增54%,占其年营收的5.99%。海外营收的比例偏低,是摆在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面前的首要难题。
医药行业具有特殊性,产品研发成本高、时间长、风险大、监管复杂。和牢牢占据产业链上游的传统巨头相比,中国创新药企的综合实力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抓住新一轮全球化的契机加速突破。
赛道十:连锁
全球化方兴未艾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4日,泰国曼谷,一家商场里的中国餐饮品牌蜜雪冰城奶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冠疫情过后,当中国游客重新出现在全球各大主要旅游目的地时,以餐饮、潮玩、零售、酒店为代表的中国线下连锁企业,其品牌也在海外加速扩张。
相对传统巨头,这些企业不仅借助特许加盟与资本市场的力量来迅速扩张,还更懂年轻一代的消费心理,并善用IP等工具。
特许加盟模式是餐饮零售企业迅速提升规模的捷径,标准化程度高、易于批量复制。蜜雪冰城于2018年在越南开设首家海外门店,2024年4月,海外门店数量已经接近5,000家,覆盖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地,依靠高性价比获得了年轻消费者的认可。同样主打高性价比的还有名创优品,其借助“低价高配”的打法,在全球各大商圈开设门店,2023年底,其海外门店达到了2,487家,占到全球总门店数的近四成。今年第一季度,名创优品海外净增门店109家,单季海外收入为12.22亿元,同比增长52.6%。同时,名创优品还在推进IP战略,不断加大自有IP产品的销售比例,今年第一季度自有IP产品销售占比达到26%,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毛利率。泡泡玛特作为潮玩龙头,其商业模式极为特殊。IP是其全球营收的核心所在,毛利率超过了60%,公司2023年销售额过亿元的IP达到10个,其中两个IP的收入超过10亿元。2023年,泡泡玛特的海外门店数量达到80家,当年港澳台及海外营收10.66亿元,增长134.9%,公司预计到2024年底,海外门店数量可达130家至140家,计划进驻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并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开设更多的旗舰店,试图在海外市场再造一个泡泡玛特。餐饮巨头海底捞则是借助资本市场来加速全球化。2012年,海底捞就在新加披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门店,2021年底,其海外门店突破1,400家,但新冠疫情一度打乱了海底捞的海外开店节奏。今年3月,海底捞宣布开放特许加盟。5月,其分拆出的海外业务公司特海国际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海底捞将海外业务单独分拆上市,开了中国餐饮企业的先河。同样发力海外市场的华住集团全球化打法则是“借船出海”和轻资产转型。其收购的德意志酒店集团(DH)是华住在海外的核心品牌,今年2月29日,德意志酒店集团正式更名为华住国际。目前华住国际的业务已经遍布欧洲、中东、印非以及亚太地区,公司今年重点寻求在亚太及中东地区的增量。
总体而言,中国连锁企业的全球化方兴未艾,虽然这些企业在绝对数量上还不多,综合实力距离国际巨头还有显著差距,但其颇具雄心的战略布局,以及核心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使得它们发展潜力巨大。
结语:敏捷之余,还需韧性
以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节点,从纯粹劳动密集型的外贸产品出口,到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家电、工程机械等传统工业品出海,再到现在以新技术驱动的产业链协同出海,中国企业正深度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
在此背景下,反映境内和境外生产活动的GNP(国民生产总值)或GNI(国民总收入)将在未来成为和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样重要的指标。参考同为全球出口大国的日本,其GNP早已远大于GDP。虽然在过去三十年,日本的GDP增长乏力,但日本的GNP仍然保持增长态势,GDP与GNP的差额不断扩大。日本企业的海外发展历程,也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留足了想象空间。
从本文对十个赛道的洞察来看,虽然每个行业的全球化程度并不相同,但企业“生而全球化”、新技术颠覆传统产业、产业互惠式的“抱团出海”是最鲜明的三大新趋势。而入选的新星们呈现出的一大特征是“敏捷”。未来新星中约70%的企业创立于新世纪,作为“零零后”企业,它们在产品端快速迭代,在研发端加速创新,在市场端贴近消费者痛点,这在互联网零售、游戏、消费电子、信息技术服务等赛道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过去两年,“全球化4.0”遭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人工智能强大的创造性和适应性,将为千行百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变革,这对于本就年轻有活力又极具敏捷性的中国公司而言,意味着迎来了颠覆行业既有“游戏规则”的历史性机遇。
不过,对于在全球市场弄潮的未来新星来说,敏捷之余,还需韧性。和传统巨头相比,新星们大多尚未经历多轮经济周期的考验。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而非昙花一现的颠覆者,不仅需要能够在高景气时期攻城略地、筑高护城河,也需要可以在低景气时期成为“剩者”,甚至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实现逆势扩张。
在这一点上,新星们还需要向成功穿越数个周期的跨国巨头们取经。它们需要思考:如何将长期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愿景和战略中?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如何平衡速度与稳健,把握好“快”与“慢”的艺术?作为颠覆者,如何避免颠覆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和给自身带来的反噬?
对于中国全球化未来新星来说,潜力无限、前途光明,但唯有继续修炼内功、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才能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