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马梅若
近日,为切实保护用户合法权益,更好发挥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次《实施细则》落地实施后,人保支付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抖音支付等16家机构迎来牌照“换新”。这是此次新规后第一批换证的非银支付机构。
放宽过渡期
2023年11月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业务类型重新调整,划分为储值账户运营业务和支付交易处理业务。在此基础上,《实施细则》明确了这两类业务的具体分类方式、新旧支付业务对应关系等。
业务类型重新调整后,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登记的业务类型也将做出对应调整。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由于各支付机构设立时间不同,支付业务许可证到期日也不同。为保障行政许可相对人权利,《实施细则》将过渡期设置为《实施细则》施行日至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截止日。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信息,有多家持牌支付机构的牌照于2024年7月9日到期,包括抖音支付、花瓣支付、瑞银信支付、合利宝支付等。有效期如此紧迫,上述机构支付牌照如何续展引发业内普遍关注。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考虑到17家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分别于2024年7月9日和2025年3月25日到期,距离《实施细则》施行日较近,为保障这两批次支付机构具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实施细则》将其过渡期放宽至12个月。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牌照“换新”后有效期一栏并非“长期”。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条例》及《实施细则》刚刚落地,16家机构成为了第一批换牌照的机构,他们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上已经按新的分类载明业务范围,但因为时间不充裕,所以给他们预留了过渡期到明年的7月。
“机构至少有一年的调整、过渡时间。”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这为机构设置了较为充足的过渡期,确保存量支付机构平稳过渡。过渡期满,中国人民银行将通过换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程序,对存量支付机构设立条件进行审核。
新规稳步落地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此前,按照交易渠道和受理终端,支付业务分为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业务等三类。但随着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出现了条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新兴方式,原有分类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发展和监管需要。
“《条例》结合多年监管实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支付业务分类经验,坚持功能监管理念,从业务实质出发,根据其能否接收付款人预付资金,分为储值账户运营和支付交易处理两类。”业内人士表示。
那么,这两种不同分类如何对应呢?对于储值账户运营业务和支付交易处理业务的具体分类方式和监督管理规则,《实施细则》做了详细的规定。将储值账户运营分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和储值账户运营Ⅱ类;支付交易处理分为支付交易处理Ⅰ类和支付交易处理Ⅱ类,并详细解释了分类标准。
例如,原《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互联网支付,或者同时开展原《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的,归入储值账户运营Ⅰ类。支付业务许可证登记的业务类型对应调整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
值得一提的是,业务类型重新调整后,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登记的业务类型也将做出对应调整。上述16家机构牌照续展,正是按照《实施细则》的划分方式“换新”。
例如,抖音支付、人保支付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业务类型均从“互联网支付”变更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花瓣支付(深圳)有限公司业务类型从“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变更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
支付业务类型重新划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监管穿透性和全面性。此前,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曾表示,《条例》从资金和信息维度重新划分支付业务。在新的分类方式下,不受新型支付渠道、支付方式等影响,无论支付业务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均可按照业务实质进行归类和管理,更好适应支付业务发展需要,落实“功能监管”。
王蓬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随着支付行业迎来“基本法”后,行业发展将提速,对支付行业未来有序、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也为支付行业未来数字化服务留足了发展空间,下一步支付行业的发展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