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金融琅琊榜
从咖啡银行到豆浆银行,见证了银行业从躺着挣钱的黄金时代走向中国特色的人民金融时代。这是“降级”,也是回归。
作者:董云峰
01
去银行打豆浆了。
这是最近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条短视频。在江苏徐州,某银行在网点大厅支起一台豆浆机,免费为客户打豆浆,一群大爷大妈在排队领豆浆。
银行客服回应称,打豆浆的活动一般是每周四上午10点,会提供袋子。平时银行还有送花、送菜、送护手霜等活动,只要愿意都可以来参加,顺带了解产品,不会强迫客户办理业务。
从公开信息来看,银行网点免费送豆浆的活动,并不算新鲜事。2021年初,山西某农商行网点就推出了每日早餐服务,为前来办理业务及周边商户送豆浆。官方新闻稿称:
由于发放人数较多,为确保豆浆的口感温度,东街储蓄所工作人员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所需原料后,第二天五点多就安排人员打磨豆浆,分类包装,以便满足不同客户的口味需求。
还有直接把豆浆送到客户身边的。在山东,某农商行自2022年以来常态化开展豆浆“周周送”活动——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傍晚时间,为社区居民送豆浆。
再这么下去,今后的银行新人,是不是要从打磨豆浆开始练级了?
02
早在90年代中后期,就有银行在网点给客户送早餐,不过送的是牛奶和咖啡。
1996年盛夏,成立不久的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在营业厅一角设立了咖啡吧,桌上放着几罐被誉为当时“中国最好”的红星奶粉和流行的“小众高端礼品”雀巢咖啡,旁边一块醒目的牌子上写着:免费提供。
彼时,国内的牛奶价格相对昂贵,咖啡更是不可多得的时髦货,招行沈阳分行推出“牛奶咖啡免费喝”的服务,引起全城轰动,早上提着油条大饼来招行网点免费喝牛奶,成了沈阳百姓的新时尚,很多不办业务的市民也蜂拥而至。
以此为开端,招行沈阳分行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服务体系,诸如降低柜台高度,在大门前设立免费使用的擦车工具箱(包含手套、刷子、海绵等等),大厅里放置着可供随时取用的雨伞,遇到下雨天就免费提供给客户使用。
这一系列的服务创新,令当时还鲜为人知的招行,迅速在沈阳市场打开了局面。1997年底,招行沈阳分行营业部储蓄存款突破10亿元,成为东北地区银行系统和招行系统存续存款增长最快的营业网点。
如今,近30年过去了,牛奶不再昂贵,咖啡逐渐平民化。银行还在送早餐,从送咖啡到了送豆浆。
03
此一时彼一时。
90年代中后期,大多数中国人对咖啡没有什么概念,对咖啡有需求的人,基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都市精英,或者先富起来的群体。通过送咖啡,银行可以精准锁定这部分优质客群,这正是招行沈阳分行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为“牛奶咖啡免费喝”的开创者,招行原沈阳分行行长孙培泮曾经回忆说:
第一个客户进来有免费饮品喝,最后一位客户离开时也要敞开供应。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免费是世界上最贵的东西。客户都是好面子的,多来喝几次就会来存点款,这样不仅拉来客户还等于打了广告。
时至今日,国内银行业的发展高度成熟,银行服务的覆盖率接近饱和,商业银行对中高净值客群的争夺趋于白热化,这不是咖啡牛奶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因为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一般的小恩小惠已经很难起到什么作用,除非足够下沉。
豆浆银行的出现,正是银行业务持续下沉的结果,尤其是近年来大型银行以数字化手段降维下沉,对地方小银行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挤压。这可以解释,这些送豆浆的金融机构都是清一色的城商行、农商行。
面对大行的冲击,中小银行在线上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唯一的机会是深耕线下,做细做深。而这,何尝不是监管层对中小银行的期待: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04
从咖啡银行到豆浆银行,见证了银行业从躺着挣钱的黄金时代走向中国特色的人民金融时代。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银行都是高大上的存在,银行员工则是光鲜亮丽的金领,在小地方更是如此。
近年来,银行金饭碗逐渐褪色,银行人普遍面临压力上升、收入缩水的挑战,而如果身在地方中小银行,迷茫与焦虑还要更为强烈。
如果说咖啡银行,代表着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而豆浆银行,更多折射出中小银行生存不易的辛酸。想必没有银行员工愿意打豆浆,但在生存面前,面子又算得了什么呢,终究不能当饭吃。
换个视角,豆浆银行或许意味着,作为一种服务的银行,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市井烟火之中。
看上去,银行“降级”了,但这应该更接近银行本来的样子。毕竟,豆浆油条,包子馒头,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