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贺觉渊 孙璐璐

  今年以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广义货币(M_[2])和狭义货币(M_[1])同比增速呈现缓慢下滑走势。至4月末,M_[2]同比增速较上月下滑1.1个百分点,M_[1]同比增速较上月下滑2.5个百分点转负,除有效需求不足、存款向金融市场“分流”、治理“资金空转”等因素外,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的优化调整作为“新变量”受到业内关注。

  作为观察金融业运行和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指标,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在当前时点调整有何深意?其将带来“短期扰动”还是系统性变革?围绕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从关注存贷款规模

  到关注净收入

  今年以来,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优化了金融业核算方法,对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案作出修订。

  在季度数据的核算方式中,金融业增加值按照金融服务领域分为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四类核算。此前,其主要构成部分——货币金融服务业增加值,主要参考季度存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进行推算。本次调整后,货币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计算,由过去基于银行存贷款增速的方法改为基于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指标进行核算。

  围绕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指标构成的科学性,学界建议调整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的讨论已有多年。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当前的调整与近年来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有关。

  “之前的核算方法没有将非息收入纳入,不能真实反映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此次调整后,纳入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非息收入,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曾刚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此外,优化后的核算方式主要参考银行利润指标,有利于消除地方和有些银行单纯扩规模的冲动。

  “挤水分”“去虚胖”是近期围绕这一话题见诸报道的高频词。曾刚指出,按照之前的统计规则,只要在季末尽量扩大存贷款规模,就能够“立竿见影”地提升区域金融业增加值,进而助推地区生产总值提升。在任务考核的压力下,相关部门有推动银行做大相应指标规模的冲动,很难避免为了放款而放款,过度单纯追求规模。

  当前,我国已积累规模庞大的存贷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已成为金融系统的重点任务。近日不论是禁止“手工补息”还是规范企业“低贷高存”空转套利,都是监管部门对当前金融机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和思维惯性的纠偏。在受访专家看来,通过调整算法,将倒逼金融机构合规合理地开展金融活动,这也是本轮金融“挤水分”的其中一环。

  “金融发展不仅需要考虑规模,同时更要考虑质量,这也是推动我国金融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金融业“虚胖”的量与价

  目前,金融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大约为8%。分地区来看,部分金融发达省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两位数,有的甚至达到20%。由于金融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影响大,金融业增加值“虚高”不利于准确客观判断经济运行情况,也将影响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跟踪研判。因此,寻求更加科学的核算方法势在必行,也是政策决策的重要参考。

  北大国发院增长实验室主任伍晓鹰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包括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为整体经济服务的金融业增长速度应该低于或不超过GDP增长率。

  2023年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远超同期4.5%的GDP增速;相比之下,2024年一季度调整后的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而同期GDP增长5.3%,两者大致相当。再假定其他因素都不变,或许可以说2023年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确有些“虚胖”成分。

  那么,所谓金融业增加值“虚胖”或“水分”到底是什么性质?伍晓鹰表示,这需要从量和价两方面看,名义增加值是数量和价格的共同结果。因为价格每年都在变化,计算实际增长率必须要排除价格因素。

  从量的角度看,金融业增加值来自金融业为所有经济活动所提供的实际服务。实际服务的价格与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保增长”政策下扩张性的金融政策、存贷指标压力,会促使一些银行追求存贷款规模虚增。

  从价格的角度看,同样的金融服务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可能要支付更高的手续费或佣金,但这更高的费用只是服务的价格,而不是服务的量。如果这样的价格不能够被平减掉,金融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就会被高估。问题是如何将这个“水分”挤出去?

  伍晓鹰解释,测算金融业增加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如果一个金融从业人员一天可能处理的某种业务数量不变,那么得到的手续费或佣金提高了,基本上只能是金融扩张的结果。很多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其实是一种成本现象,他强调,克服成本上升的唯一因素就是提高生产率,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而且需要改善创新的制度环境。如果不能解决生产率问题,过分依赖金融扩张,推高的只能是服务业价格,而不是效率。如果不能够将价格平减掉,结果就是金融业增长率“虚胖”。

改算法“良药苦口” 金融业“去虚胖”影响深远  第1张

  阶段性扰动或持续显现

  4月末,M_[2]、M_[1]同比增速较上月显著下滑是金融业增加值核算优化调整引发广泛关注的“导火索”。短期来看,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由于核算方法调整,4月以来地方政府通过督导存贷款提高金融业增加值的动力明显减弱。

  也有分析认为,核算方法优化对货币信贷增长的扰动可能集中体现在二季度,且会在下半年持续产生影响。特别是和去年同期做比较时,计算出的同比增量、同比增速等指标会受到更大影响,相关扰动可能要延续到明年才有望逐步淡化。

  “长期来看,存款市场的竞争可能会趋于平稳,银行吸储成本有望降下来,贷款端的供给也会发生变化,有利于息差回到相对正常的状态。”曾刚表示。

  梁斯认为,新的核算方式更加关注银行经营绩效,一定程度上会引导银行采取措施提升经营质效和盈利水平,这也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兴业研究公司宏观团队测算后指出,若以发债银行作为银行业的样本值,按利息净收入与手续费佣金收入作为基准推算指标,其增速变化在2015年至2023年间与金融业增加值变化具有一致性。但目前在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的情况下,2023年以来两项收入增速均为负值。预计季度增加值口径的调整可能使得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有所下降,由此银行业GDP占比也会有所下降。

改算法“良药苦口” 金融业“去虚胖”影响深远  第2张

  尽管市场机构预计阶段性解读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下滑或难以避免,但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挤掉“水分”后的金融业增加值数据将更加准确地反映金融服务业务的实际盈利情况,体现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贡献度。

  也有接受记者采访的其他机构人士认为,核算方法调整对于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仍有待观察。比如,当前直接融资正在加快发展,未来随着柜台债和企业债等债券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投融资活动并未通过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来实现,却会在资本市场服务指标核算中予以体现。

  更多指标核算待完善

  按照金融服务领域划分,除了货币金融服务,金融业增加值核算的对象还包括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等。曾刚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加值核算还有完善空间。

  扩大金融业增加值核算范围也被认为有利于改善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波动大的情况。多篇研究都指出,无论对比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的波动都更大。

  按照2019年3月29日起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他金融业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服务、信托公司等。深圳市罗湖区统计调查队方丽娟曾撰文指出,近年随着金融与科技、互联网等进一步深度融合,许多新兴金融业态崭露头角,而在核算中,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为主的传统金融核算仍占据主导地位,部分“新金融”“泛金融”游离于金融业增加值核算的统计范围之外。

  方丽娟指出,部分公司将公司的股票期权等分派给员工,员工通过持有股票期权而获得的收益部分也多未纳入劳动者报酬核算。在收入法增加值核算中,应参考国际做法和我国实际,将雇员持有的股票期权纳入劳动者报酬核算口径中,以更真实地反映出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及贡献水平。存在类似情况的还有住房公积金中心、部分企业成立从事金融相关业务的事业部、信用卡清算机构等部门,日常业务中的利差收入等未在金融业增加值中体现。

  国家统计局此前在答复全国人大的相关建议中透露,对于其他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的基础指标,采用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速度作为基础指标,而人民币贷款余额的统计范围不仅包括银行等传统的存贷款金融机构,也涵盖了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贷款公司等近年来新兴的主要由地方负责监管的非存贷款金融机构,仅缺少小额贷款和消费金融两类新兴金融活动,总体上能够反映其他金融业整体变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