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项目回顾系列报道

教师说篇(上):助力提升高校教师期货衍生品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第1张

  记者 吕双梅

  近年来,相关高校通过参与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项目,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知识扎实、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梯队,培育了一批在期货衍生品领域具有深厚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他们参与“百校万才”工程项目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百校万才”工程项目又给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近日,期货日报记者对多位参与“百校万才”工程项目的高校教师进行了专访。

  促进产教融合的好项目

  教学人才拔节生长,离不开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参与“百校万才”工程项目的教师一致认为,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项目是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优质平台,也是助力高校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关键一招”。

  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赢。自2017年以来,重庆工商大学持续参与大商所的期货人才培育项目,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曾胜是该项目的任课老师。他表示,校企联合是培育人才的“妙方”,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可以切实地实现协同育人,该项目与教育部关于专业硕士培养中产教融合的要求不谋而合,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前瞻性,可以推动培养出优秀且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的期货行业人才。因此各高校从一开始便高度重视同大商所的合作,在教学时长、师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以确保发挥项目在深化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效用。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金融法学教授武长海在谈及与大商所的合作时,也深有感触。他表示:“期货和衍生品法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对期货市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立法实践我都比较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和大商所研究中心较早就有联系和合作,武长海也是该研究中心的专家委员会委员。“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项目,认为这是一个优质的平台,如果能够引入到中国政法大学,一定会提升我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因此,我就精心准备申请项目,并于2019年成功申请到该项目。”他说。

  为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等内容,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兰州大学在了解到大商所推出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后,第一时间与大商所取得联系,争取开展合作。该校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潘永昕表示:“合作开展这样的项目,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学体验。通过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个项目也为我校的教师搭建了与期货行业专业人士互动的良好平台,可以让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对学院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丰富

  讲好期货和衍生品相关课程不容易,对高校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视野都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夯实理论功底,及时跟进学习了解国际国内市场的最新理论与实践,还要着眼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研究真问题,善于运用国内外典型案例和素材引导学生站在中国国情市情去学习理解相关知识。高校教师还需要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多样性,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把课程讲得更明白、更透彻。

  接受采访的高校教师普遍表示,推进“百校万才”工程走深走实,高校教师自身也要秉持躬耕态度,通过向实践学习把深层次的理论逻辑弄清,跟上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跟上学生们对课程的更高期待。

  在探索教学创新的道路上,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校教务处副处长邓弋威最初面临了不小的挑战。他说:“如何激发非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由于学校的项目包含非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衍生品方面了解较少。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邓弋威更多地把市场真实案例引入课堂,以案例驱动课堂互动,让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缺乏是邓弋威在教学中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在这方面,大越期货等期货公司、热联集团等大宗商品交易商、浙江期货行业协会等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我们开发了很多案例。另外,大商所的‘企风计划’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武长海告诉记者,考虑到学生们对期货和衍生品知识体系接触比较少,期货市场又是相对小众的市场,中国政法大学精心构建了涵盖期货和衍生品基础理论、国内外期货和衍生品发展实践、国内外期货和衍生品监管和立法等三大模块的较完善的课程体系。2022年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后,中国政法大学根据法律人才需求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科的特点积极调整课程体系,原先的三大模块被重新整合为期货和衍生品基础理论与实践、域外期货立法和监管、国内期货立法和监管三个板块,将期货和衍生品立法和监管作为讲授重点。综合来看,课程设计适应实践需求。

  天津财经大学在面对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时,也在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创新。该校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周远表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的讲授如何体现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一个难点。为此,学院召开小型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讨论课程教学大纲,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各项目优秀教师不仅通过项目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还把在“百校万才”工程项目中获得的成果融入日常教学,丰富了课程设计的维度和深度。“通过将外请专家课程内容吸收为我校教师的知识储备,将教学项目所得映射到教学项目相关的期货市场研究、期货定价理论及投资分析、期货投资分析的课程中,综合提升了期货相关课程授课效果。”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晓雪表示。

  教学科研开花结果

  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项目进一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步入快车道、迈上新台阶,科研教学成果也是重要的创新内容之一。

  “参与‘百校万才’工程项目,对我校教学和科研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讲授期货和衍生品法课程,我不断加深研究和学习,掌握期货和衍生品立法和监管的前沿理论。近期,我正依托项目申报‘2024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武长海表示。

  据了解,目前,中国政法大学硕博文库收录了39篇与期货和衍生品法相关的论文。

  吉林大学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量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皓就行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需求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参与“百校万才”工程项目对其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教学方面,我在持续开课的过程中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在科研方面,通过参与项目,得以结识结缘业界专家,开拓新领域、探查新问题,我也得以先后主持3项省级课题和2项校级课题,发表了1篇JCR1区的SSCI论文。”

  不少参与项目的教师表示,通过参与“百校万才”工程项目,丰富了教学实践素材库。以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为例,该院副教授于孝建就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他对记者说:“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我全程参与每节课,接触到了许多期货实务知识,获得了丰富的金融案例素材,集纳了研究问题,可以更接地气地开展研究。”

  周远也表示,金融学专业特别是衍生品课程非常需要实际应用,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项目是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业内专家为学生讲授期货期权品种及交易规则、套期保值、大宗商品投资及产业分析方法、量化投资等金融衍生品知识,引入大量实战案例教学,推动传统教学接轨现实。

  目前,每年参与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项目的高校教师有200余人。通过这一项目,教师们得以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下一步,大商所将继续与各高校加强沟通协作,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之路更加宽广,为期货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