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2024)

  

聚焦陆家嘴论坛丨以改革增活力 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第1张

聚焦陆家嘴论坛丨以改革增活力 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第2张

聚焦陆家嘴论坛丨以改革增活力 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第3张

聚焦陆家嘴论坛丨以改革增活力 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第4张

聚焦陆家嘴论坛丨以改革增活力 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第5张

聚焦陆家嘴论坛丨以改革增活力 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第6张

  中国信保董事长宋曙光:

  数字化转型是经营模式、组织形态的系统性变革

  ◎记者 韩宋辉

  中国信保董事长宋曙光6月20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方法和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数字金融就是金融机构有效利用数字资源,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进而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数字金融的有效途径。”宋曙光说,应该看到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个技术手段问题,也是经营模式、组织形态的系统性变革。

  他认为,系统有效推进数字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来说:首先,要充分挖掘数据的要素价格,实现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的跃升;其次,要运用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改革和重塑金融服务的全流程;最后,要加快建立适应技术进步的快速创新体制机制。

  据他介绍,中国信保从2019年开始实施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实现战略能力的全面解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以此为指导,统筹推进业务架构和IT架构设计,持续深化业务高级建模和细化建设,确保数字化转型有章可循。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从数字数据入手,建立了企业数据中台,快速实现了数据业务赋能,通过一系列项目落地,增强了获得感。”他说。

  同时,坚持在实践中进行模式创新。“作为我国唯一一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我们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遵循,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公司特色,探索适合自己的改革创新方式。”宋曙光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信保形成了自己的开发模式和研究路径、保障机制。

  中国人保副董事长、总裁赵鹏:

  落实数字金融大文章

  保险机构要把握好三个“点”

  ◎记者 韩宋辉

  中国人保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裁赵鹏6月20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立足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高度,要求金融系统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具体怎么落实?我从保险机构的视角,谈几点认识。”他说,概括起来,就是把握好三个“点”:数字金融发展的原点;数字保险创新的重点;数字金融治理的难点。

  首先,要把握数字金融发展的原点,更好发挥金融的功能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他认为:数字金融也是金融,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方面,以数字金融创新巩固拓展数字经济优势。”他说,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的41.5%,亟须发展与其相匹配的数字金融业态。就保险供给侧来说,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险保障。

  “另一方面,以数字保险服务防范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他分析,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带来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外包等安全风险。比如,数字化企业的云平台、无人驾驶汽车的车载操作系统等,易遭受网络攻击,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和人身安全。以网络安全保险为代表的数字保险,可整合多方面资源协同防范新技术风险,是行之有效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和保障手段。

  其次,要把握数字保险创新的重点,优化保险商业模式,用科技提升经营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他具体阐释道,数字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对保险业的商业模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国人保高度重视夯实风险减量服务的数字底座,把用科技降低经济社会的总体风险水平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率先倡导创新并积极践行“保险+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以新技术赋能风险减量管理,从传统的“灾后”补偿转向“灾前”预防预警、“灾中”快速响应、“灾后”精准理赔。

  他谈到,今年以来,虽然南方部分省份出现了较为极端的天气事件,但由于风险减量服务工作的扎实开展,防灾减损效果初步显现。以人保财险湖南分公司为例,与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相比,本次损失降低40%以上。

  最后,要把握数字金融治理的难点,平衡好效率与公平,让所有群体共享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他坦言,数字金融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挑战。就保险而言,其中最突出的是保障公平性问题。传统保险经营的基础是大数法则,保险定价是大众化公平定价,集中体现保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险共担本质。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设备普及、大数据发展及人工智能应用,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可以采取更精准的个性化定价,实现“千人千面,千人千险”。

  “从积极方面看,这有利于提高保险经营的效率,进而提高保险覆盖面。”他表示,但其消极面也需要引起重视,即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保险定价,可能导致部分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保费过高,无法通过保险进行风险转移,造成新的金融排斥。

  他认为,这就要求保险公司更好把握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关系,既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又要防范技术不当应用影响社会公平,尤其是要避免大数据及算法歧视,造成弱势群体因金融排斥难以满足金融需求。这方面,较好的结合点是数字普惠金融,坚持金融向善,用数字技术为群众提供更可负担、更高效、更安全的金融服务,在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确保社会公平。

  中国再保总裁庄乾志:

  再保险在推进金融制度型开放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 韩宋辉

  中国再保总裁庄乾志6月20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再保险在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他解释称,再保险是保险的保险,是以服务保险机构为主的专业性业务领域,是现代金融保险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再保险是解决重大风险、特殊风险和复杂风险的有效方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因此国际化是再保险的天然属性。通过业务经营的国际化,使得保险分散风险的机制从一国传导到全球,风险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分散和转移。

  据他介绍,2022年,我国境内保险机构与全球超过500家离岸再保险人开展再保险业务往来;保险业分出保费规模约2782.8亿元,其中向境外分出保费约1120亿元,从境外分入保费约283亿元。

  具体来看,我国境内专业再保险公司已由2000年的1家增加到目前的15家,其中8家为外资再保险公司,另有1家外资再保险公司正在筹建中。全球主要再保险公司均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再保险高水平开放为国内带来人才、技术和资本支持,有力推动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同时,中国再保险企业也加速“走出去”,作为再保险“国家队”的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稳健推进全球网络布局,国际化发展格局初具规模,国际市场影响力日益提升。

  “再保险作为最早开放的金融行业,在全球化发展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他说,金融服务的制度型开放,包括有形的制度、明确的规则,也包括无形的理念和文化认知等。

  他表示,下一步再保险推进制度型开放,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再保险国际化进程,深化再保险国际沟通交流。再保险要助推直接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散经济运行与社会治理风险,通过国际分保扩大保险功能作用发挥,通过更高层次的风险分散、承保能力提升和全球资源整合等方式,增强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

  二是加强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设计,强化防灾减灾机制建设。要借鉴国外巨灾风险管理经验,顶层设计风险管理机制,对低频高损特征的巨灾风险和重大风险提供全方位的再保险分散,更好发挥再保险在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的作用。

  三是发挥科技功能,提升巨灾保险、应急管理精细化水平。再保险要加快推进巨灾模型开发,利用科技化手段提升巨灾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摆脱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让巨灾风险“看得清、算得明、管得住”,助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巨灾应对稳健可持续。

  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

  保险业应在“三端”融合发力

  为养老金融大文章增辉添彩

  ◎记者 何奎

  6月20日,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保险业应积极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级,践行建设金融强国使命,在负债端(养老保险产品创新)、资产端(养老金管理)和服务端(养老服务供给)融合发力,为养老金融大文章增辉添彩。

  在赵永刚看来,发展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的关键环节,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养老金融既是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设施,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支撑力量。

  中国太保作为国内综合性保险集团,近年来主动开展相关布局,为银发经济和养老金融贡献积极力量。结合中国太保的实践,赵永刚认为,保险业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丰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供给,助力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养老金融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推动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当前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首要任务。

  相对于银行理财、基金、储蓄等其他金融产品,保险产品在长寿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利用基于生命表的精算技术,能够为不同群体、不同人生阶段的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资金规划,可兼具终身领取、保证领取、灵活领取等多种形态设计,还可提供抵御生老病死残等多种人身风险的综合养老保障计划,专业价值不可替代。

  二是发挥跨周期资产配置专业能力,持续为养老资金管理贡献力量。保险公司尤其是大型保险集团作为养老金融领域的先行者,除了通过丰富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助力养老财富积累外,还凭借自身跨周期资产配置的专业能力,持续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和管理贡献力量。保险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绝对收益获取能力、另类产品创设能力上都具有比较优势,长期资金的管理理念和均衡的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也非常适合养老金的管理需求。

  三是发挥长期资金优势,积极布局养老服务。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少子化”现象加剧,人们对养老金积累和养老服务有着同样迫切的需求。保险机构依托长期、庞大的资产规模,战略布局养老产业、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构建起“产品—投资—服务”的养老生态闭环。截至2023年底,行业已建成运营养老社区30多个,运营床位超过2.8万张。

  从布局路径看,各家险企根据不同的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布局路径,其中头部险企更多通过自建自营养老社区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客户在养老资金积累期就能锁定优质康养资源,并在资金领取期获得一站式衔接,提升客户获得感。另一方面,由于养老产业的长周期与保险资金特性天然匹配,布局养老产业也有利于险企资产负债管理,以及探索从养老金给付向养老服务给付的转变。当前,主要险企的养老社区已基本建成,进入长期运营阶段。

  中国人寿集团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

  优化养老金融政策体系

  提升第二、第三支柱吸引力

  ◎记者 韩宋辉

  6月20日,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养老金融就是为健康养老事业和产业提供金融支撑,以及为老年人生活提供风险保障的金融保险活动的总和。

  “不同于储蓄、理财、基金等传统金融产品,养老金融有它的特点,应该具备长期积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这些重要的特征和功能。”蔡希良说,发展养老金融应该把握好这个功能定位,在顶层设计、激励政策以及产品服务等方面体现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引导广大社会民众通过科学的规划,为老年生活提供稳定可期的现金流和健康医疗等必要的风险保障,从而做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问题。

  同时,要优化养老金融的政策体系,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他分析,我国已建立了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三支柱很不平衡。第三支柱是短板,第二支柱也有弱项,所以必须尽早采取行动,优化养老金融的政策体系,大力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与覆盖面,切实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

  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比如取消企业参加第二、第三支柱必须先参加第一支柱的要求,取消企业年金的职工参保率须达到70%的隐性门槛,从而给广大中小微企业、社会公众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他认为,在税收方面可以研究适度提升个人养老金的最优额度,优化个人养老金领取之后无差别征收个税的政策,对于中低收入人群、灵活就业人群等全程免税,从而增强第三支柱对广大免个税群体的吸引力。

  此外,促进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高效互动,为提升养老产业可持续性创造更好的条件。他分析,养老产业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运营效益比较低。可以通过“养老金融+养老服务”“养老金融+健康管理”,探索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深度协同,来破解养老产业低盈利所带来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