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近日,南都·湾财社启动“开启银龄新生活·广东金融有担当”大湾区养老金融素养活动,通过融媒体方式,联动监管部门、机构协会,多角度探寻养老金融发展新机遇,推动养老金融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从相关问卷调查数据来看,目前受访者存在对养老金融产品了解程度不深、购买动力不强等现象,当前养老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问题。

  面对市场的挑战,曾刚建议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养老金融税收支持政策,以及加强养老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养老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曾刚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老年群体对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的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将持续旺盛。养老金融机构需积极应对变化作出调整。

曾刚:创新型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第1张

  养老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

  南都·湾财社:在南都·湾财社推出的养老金融消费者调查中,有18%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说过养老金融产品、有63%的受访者表示从未购买过养老金融产品。您认为可能造成消费者对养老金融产品了解程度不深、购买动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

  曾刚:消费者对养老金融产品了解程度不深、购买动力不强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消费者尚未形成养老规划意识,认为退休还很遥远,对养老产品的需求感不强。当前的生活压力和消费欲望往往更受重视。

  二是养老金融产品本身相对复杂,具有一定门槛,普通消费者不易理解其运作机制和收益模式。金融机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认知。

  三是部分养老产品收益率不高,且封闭期较长,相较其他理财产品吸引力较低。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更高收益或流动性更好的普通理财投资。

  四是政府和社会宣传引导的力度仍显不足,公众的养老保障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南都·湾财社:调查结果显示,10%受访者表示,销售人员向其推荐的产品与个人养老规划不匹配,您认为在当前养老金融市场中,是否存在供需错配问题?养老金融产品有何创新空间?

  曾刚:调查结果反映出当前养老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问题。

  具体原因可能包括: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性;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片面追求销售业绩,而忽视了客户的实际需求,存在错误引导甚至误导销售的情况;三是金融机构缺乏灵活的养老产品组合方案,导致整体规划与客户需求脱节;四是养老产品的收益率与风险不匹配。

  针对以上供需错配问题,养老金融产品下一步的创新空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大数据应用,根据客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通过收集分析客户信息,了解不同年龄、职业、收入等群体的需求特点,为其量身定制专属的养老金融产品组合。

  二是完善销售流程和考核机制。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文化,加强合规性管理,避免误导销售。改革业绩考核指标,将客户满意度、产品持有时间等纳入考核,平衡销售人员的短期业绩和客户长期利益。

  三是提供更加灵活多元的养老规划服务。发展养老金融的同时,引入更多健康管理、长期护理等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养老解决方案,涵盖财富管理、风险保障、生活照料等多个层面。

  四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客户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帮助客户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匹配适合的产品。同时加强养老规划意识教育,引导客户尽早规划,从长期角度配置资产。

  五是丰富养老产品的投资标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引入另类资产,如REITs、商业地产、基础设施等,为养老金融产品注入新的收益来源,提高长期回报率。

  建议养老理财产品建立统一信息披露标准

  南都·湾财社:据了解,当前理财产品依然缺乏统一、完整的信息披露平台。您认为当前养老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还存在哪些不足?您对养老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有哪些建议呢?

  曾刚:养老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存在信息披露不统一、不充分、不易理解、披露渠道分散、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养老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标准,规范披露内容、格式、频率等,提高产品信息的可比性。

  二是强化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透明度。要求发行机构全面披露产品的关键信息,如资金投向、风险等级、历史业绩、费用等,不得有选择性遗漏。特别是要充分揭示产品风险。

  三是提高信息披露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鼓励发行机构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专业术语进行必要解释,提供风险案例说明等,方便普通消费者理解。

  四是搭建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建议监管部门牵头搭建统一的养老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平台,集中发布各机构的产品信息。同时应开发配套的产品比较和搜索功能,方便消费者查询和筛选。

  五是建立信息定期更新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要求发行机构定期披露产品的净值、投资状况、风险变化等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及时了解产品动态。对于可能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大事项变更,要及时向消费者告知并揭示影响。

  六是加强消费者教育和引导。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应共同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学习如何查阅和利用披露信息,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应加快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南都·湾财社:您认为当前养老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未来应从哪些方面作出改善?

  曾刚: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最突出有以下几点:一是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市场上的养老理财产品仍以传统的银行理财、保险年金为主,产品形式单一,且收益率普遍偏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创新型、综合型的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二是养老金融消费者教育缺乏。大部分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对金融知识了解不足,风险意识淡薄,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养老金融产品,容易落入营销陷阱。而相关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开展有限,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是税收优惠政策有待完善。当前针对养老金融产品的税收激励政策力度偏弱,覆盖面窄,优惠幅度小,对吸引居民参与养老金融、形成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四是养老金融监管机制有待健全。由于养老金融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行业,跨市场、跨行业特征明显,现有的条块分割式监管难以实现有效协同。统一的养老金融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亟需建立。

  五是专业养老金融人才短缺。从业人员普遍缺乏老年金融、老年心理、老年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难以为老年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

  面对这些挑战,未来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养老金融市场改革完善:一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在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的同时,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鼓励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需求。

  二是加快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收益稳健、风险可控的养老理财产品,探索养老储蓄、养老信托、养老租赁等创新产品形式,提高养老金融产品的综合收益水平。同时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便捷、优质、个性化的养老金融服务。

  三是完善养老金融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对养老金融产品的税收优惠力度,扩大税收递延型养老储蓄试点,并建立相应的递延支取机制。同时研究对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整个养老产业的税收政策友好度。

  四是健全养老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制定《养老金融管理条例》等专门法规,厘清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协调机制,统一养老金融市场准入、产品标准、销售管理、信息披露等制度规范,强化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有效性。

  五是加强养老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金融、养老服务等相关专业,加强养老金融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养老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促进行业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南都·湾财社:您如何看待当前养老金融市场的潜力?未来会有什么变化、发展趋势将会如何?行业需要做出哪些调整来适应这些变化?

  曾刚:我国养老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一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养老金融需求旺盛。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峰值4.87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老年群体对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的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将持续旺盛。

  二是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养老金融消费能力增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随着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居民财富积累将进一步加快,为养老金融消费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空间广阔。当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较广,但保障水平偏低,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展相对滞后,个人养老金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通过顶层设计优化和体制机制创新,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大有可为,也将极大拓展养老金融发展空间。

  四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产融结合大有可为。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养生保健、老年旅游等养老产业正蓬勃兴起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养老金融可充分发挥资金融通作用,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实现“以融促产、以产哺融”的良性循环。

  五是科技创新为养老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促进了智能投顾、场景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借助科技手段,养老金融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南方都市报